詳細介紹(點我)
內容簡介
衛生紙詩人eL的第一本詩集,收詩七十首。作者展現獨特的思維與推理手法,對詞語斤斤計較,提出不可思議的質問,讓人難以招架。他擅長的排比與遊戲,將世界的零碎現象納入重新思考的系統,滋味無窮。
或許正因身為東馬詩人的一種邊緣狀態:身處華語文學之邊緣的邊緣、以及反抒情傾向相對於詩壇主流之邊緣,讓他得以保持清醒,在失去當中,尋找並肯定僅餘的生存價值。
有鴻鴻序、沈眠跋及陳子謙評論,還有蔡仁偉、鍾國強、馬盛輝、周天派的友情客串,和鄧堯逢的多幅插圖。
2015年在千呼萬喚下再版重出,全黑封面與隱藏在內頁之間若有似無的改變,等讀者發現。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eL
1982年出生。
曾修人類發展學系。
目前在婆羅洲島上的小城市
過平靜的生活。
繪者簡介
鄧堯逢Tang Yau Hoong
馬來西亞著名視覺藝術家、插畫家,作品備受國際肯定。
目錄
序
解剖學的貢獻
它們與我們
對革命的看法
黑白世界
浮世繪
理髮時心裡冒現的動詞
關於稀土的二三事
三個最奇怪的詞
男下屬&女上司
廚房裡的對話
上天厚福
織女
火的清白
向湖道歉
劃掉劃掉劃掉
花的語言學
只能如此,還能怎樣?
小強的故事
你已活得不耐煩
長生店
投票前夕
我們是否都必須慣於日子的如常?
這裡
那裡
別人的
劉曉波
翁山蘇姬
我們抵抗的不只是歲月
冬天體育課
四季
失去論
經文
為何你不婉拒遠方?
這空虛是來自內部嗎?
這是嶄新的層次感嗎?
或許有,或許不
舊的與新的
可有可無
未必同意
國家興衰史兩大冊
在我散步的時候
怎麼了呢
我忘了
今早一朵水仙
翻譯員的愛情
那些一個人熙熙攘攘的日子
傷害過我們的人正在養傷嗎?
醒來
我整整衣領就黃昏了
不夠徹底
出發
生活
您頭上的一場雪六十歲了,請問父親您幾歲?
我在等待時光來將我曬傷
那個夜晚所發生的事
錯誤
抱歉
太空人的內太空
我們是囂張的絕望者
堅固的風景
可樂
季小薇
詩人甲
詩人的為難
半路涼亭
寫詩者的功課
年度詩選
舉重
默哀
49分
跋
友情客串
鳴謝
收回
序
序
文字遊戲與價值信仰──eL《失去論》展現的當代說理詩學
鴻鴻
2009迄今,這幾年讀eL的作品,常想起古詩有所謂「說理詩」一派。有別於沈浸的抒情,說理詩試圖置身事外,品評世事、指點江山。抒情詩人往往是眾人皆醒我獨醉,說理詩人則力求眾人皆醉我獨醒。
然而古詩的說理,偏於說教。指物寓意,一目了然。eL的思辨,比較像提問,針對許多約定俗成的現象、觀念,別有用心地問上一問,令聽者愕然,失笑或失神。即令他說出理來,也往往是悖論,指涉充滿矛盾的真實。沒有可以打包帶走的結論,只有一層又一層地,掀開我們習以為常的迷障。
詩人當然不是萬物的命名者,但卻可以對既有的命名,提出質疑或抗議。質疑什麼?為何抗議?質疑我們自甘蒙昧的糊塗,抗議我們被巧取豪奪的權利。這樣才能解救自己於蒙昧,解放自己得自由。
自由的第一要義,便是拿回自己的語言。eL善於追根究柢,洗刷詞語,甚至有種跡近偏執的挑釁。
人貌美如花則絕對是美麗的
謊言。人只能貌美如
人。
這不是找麻煩嗎?沒錯。他試圖揭示,事物的本然──不管那「本然」是美或醜。他向湖道歉,還火清白。火只是火,沒有要吞噬世界;湖只是湖,沒有意識到漣漪或自身。詩人看似沒事找事,卻也是肯定人的本質,及文學的本質──名正始可能言順。他到處幫蜂蜜苦瓜辣椒鹽醋發聲,替小強抱不平(「從不懺悔不燒香,神明不過幾顆臭樟腦丸」),那是萬物有靈的信仰,也是一個知識份子的驀然回首,對事物素樸面貌的嚮往,以及對天真本性的率性寄託。
許慎寫《說文解字》,用以「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天曉得,許慎也捏造變造穿鑿附會了許多字解,用來對世人曉以大義。eL何嘗不是如此?他對詞語斤斤計較,像牙牙學語的小孩,提出不可思議的質問,讓人難以招架。即令在思索時間的〈三個最奇怪的詞〉當中,也是憑藉幾個最簡單的詞語,展開反思。他的說文解字,經常像惡作劇,例如〈它們與我們〉──
金錢豹沒錢花一樣活得下去。
金魚不見得日漸富裕,也不見得日漸貧窮。
金絲雀沒中樂透也不是倒霉透。
夜鶯不覺得有一夜成名的需要。
樹熊睡得安穩也不會夢見村上春樹。
禿鷹越禿越像自己又有什麼不妥?
野狗一直走也絕對不會變成走狗。
野貓咪既不覺得自己笑咪咪也不覺得自己不笑咪咪。
文字遊戲到底,卻志在剝除文字給這些生物的牢籠。詩人的武器,仍然在文字,所以才能這樣回馬一槍──
我們住的酒店三星、四星
或五星。它們住的森林、水中或街頭
滿天星。
說穿了,不就是歐陽修的〈畫眉鳥〉:「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不過eL的思維更具現代性:人無法拿詞語囚禁自然,其實是把自我囚禁。這種反轉,是eL詩作最耐人尋味之處。還有一首〈可有可無〉,將反身思考實踐得更為精采──
你開始走路時
路才存在。
你開始唱歌時
歌才存在。
你開始喝酒時
酒才存在。
這種意識,是對人的高度自覺與肯定,確實迷人。然而eL不可能停在這裡,他接下來要說的,恰恰相反,揭穿人的自作多情──
你停止走路時
路仍然在。
你停止唱歌時
歌仍然在。
你停止喝酒時
酒仍然在。
不難發現,eL的詩常用排比,排比有利於將世界的零碎現象納入重新思考的系統。排比看似機械性,其實嚴苛考驗著對詩人衍生性變化的能力。稍一不慎,便流於輕浮或造作。然而eL往往能死裡逃生,憑的正是他思維的角度。我以為〈國家興衰史兩大冊〉,是這類排比的最高傑作,底層是對現代文明發展至上論的深刻嘲諷。
eL的筆名也耐尋味,比「也斯」追求的無意義更極致,連大小寫也逆反常規,拗口的讀音遠不如視覺印象醒目。微小、無意義、邊緣、難以界定,或許正表徵著身為馬華詩人的一種邊緣狀態:在現實生存處境的馬與華對比下的弱勢,以及身處華語文學之邊緣,或許更有他這種說理傾向相對於詩壇主流之邊緣。然而,正是這種邊緣位置,讓他得以保持冷靜,在失去當中,尋找並肯定僅餘的生存價值。看他興致勃勃地給世界塗上黑白、歸納新舊,或是拿流行歌詞對應人間百態,我不由不以為,說理是種遊戲,讓他在絕望中,寄託憤懣的希望;在歌詠無情當中,洩漏對萬物的深情。難怪他一再寫詩給辛波絲卡、翁山蘇姬、劉曉波、艾未未、以及最善刻畫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導演雅絲敏‧阿莫,這些人與事的牽繫,說明了詩人eL踩定不放鬆的那條價值底線。
原載於《文訊》2013.7
留言列表